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地方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206/5214883.html写在前面
生活中父亲母亲最为人称道的品质之一就是:俭省。俗话说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父亲母亲却始终如一地践行着“赚钱难,花钱更难”的准则——自幼时起,父亲出门从不肯让弟弟妹妹跟随,每每都以哭闹收尾,即便偶尔得逞一两次,最后也都是两手空空归来,终归都是得不到任何“好处”的,久而久之便都默契地不再开口或讨要或索求什么了......
我跟你本应该各自好各自坏各自生活的自在毫无关联的存在——出现又离开(Live)-梁博(Bruce)0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一部「知否」剧中无数次出现这样的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然而让姐姐更加印象深刻的还是明兰那一句:不妨事,我需要的时候已经过了又是一个休息日,妹妹打来视频电话,镜头里全方位地向姐姐展示着被改造得焕然一新的卧室:推门可见的双开门大衣柜,旁边就是穿衣镜,床的位置被移动到正中间,两边的床头柜往上又加了几层的置物架,可以看到有几个已经摆满了姐姐的各种书籍,还有一些姐姐没有全部带走的装饰品拍摄于年6月11日,视频通话中和妹妹语气中的欢欣和雀跃截然不同,电话那端的姐姐轻描淡写道:哦,这么快就做好了,衣柜太大了,这样看着房间显得小了一圈的感觉——如果妹妹仔细听的话会发现姐姐的语气中似乎还夹杂着一丝失落的感觉,可惜妹妹没有明明是期盼已久的“礼物”,也许是因为迟来了那么一些时间,所以才显得并不是那么惊喜了吧——因为爸爸是搞装修的,从小跟着木匠学的手艺,家里的东西小到凳子桌子,大到门窗和床几乎都是一手包办的,从记事起就听爸爸说要给姐弟三个做写字桌做书柜做衣柜,然而姐弟三个写作业的地方只是从凳子到椅子,从沙发到缝纫机,从饭桌到床上,直到各自毕业还记得妹妹出嫁的时候,卧室里就只有两张床,一台缝纫机,一个立式风扇,一个拉链早就坏掉的简易布衣柜,每次出门前会都跑到爸妈的房间里照一下大衣柜上自带的镜子;弟弟结婚的时候已经搬了新家,也按照标准的配备布置了新房,买了新床,爸爸给做了双拉门的衣柜,侧面带置物架的那种那时候姐姐正好辞职在家,一直待了差不多半年左右的时间,也应该是从毕业以后第一次住在家里那么长的时间,所以才特意从网上买了穿衣镜,还从爸爸的一堆装修材料里找出两根T形铁架组成了一个简易的衣架,把行李箱里的衣服整理出来挂出来整整一排,把床头柜当化妆台,还找出一套旧木沙发椅摆在旁边拍摄于年12月10日,家中
挂了电话,姐姐看着此刻自己所在的出租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卧室里自带的化妆台也是工作台,可以算得上是一人居的最佳选择了
毕业已经快五年了,比起在家里住,一个人在外租房的时间确实是更长,更加自在,也更像是一个小家,正如通话结束前姐姐对妹妹说的那句话:
“挺好的,只是我也住不了几天”02{说不出口的话不一定都是爱}妹妹自婚后就随着一家人一直在外省打工,因为孩子上学的事情才决定回到老家,已经计划好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一边陪伴孩子一边继续工作——给姐姐打电话的时候已经在家待了半个月了,还代收了姐姐寄回的父亲节礼物
印象中这应该是第一次给爸爸过节,因为这一家人几乎不怎么过节,无论是大节小节还是传统节日和“洋”节,可以说一直都是毫无生活仪式感的一种生活状态,就连生日也不例外(除了三姐弟各自的十二周岁生日会开酒席,按习俗意味着一个人这一生就一次)
不管怎么说,爸爸收到礼物还是很开心的——妹妹是这样转述的,还提醒了爸爸记得和姐姐说一声已经收到快递了(就这样隔了很多天以后)
年6月18日,父亲节前一天这是姐姐离家去广州一年零三个月后第三次收到爸爸发来的消息——第一次是让姐姐给介绍对象的伯伯回个电话,第二次是要姐姐的居住地和身份证信息,然后就是这一次的「父亲节」消息姐姐看到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无语,是的,就是无语,不知道对方想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妹妹不是说很高兴吗),也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回复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父爱如山」,深沉且无言翻看以往的聊天记录,感觉两个人一年的对话截图都不会超过四张——是不是所有的父女之间都是这样的相处模式呢,应该不是吧——至少妹妹和爸爸还是可以做到“把酒言欢”的也只是偶然听妹妹说起爸爸会抱怨说儿女们只记得妈妈的生日还发了红包,却没人记得他的生日,更没有谁会常常主动联系而姐姐这一条祝福的信息最终也还是停留在了「已编辑,未发送」的状态03{有条件的爱,无处不在}“当我什么事情没有做得很好的时候,他说:诶,我的女儿不该是这样的;然后等到我可能有的事情做得让他满意,他说:嗯,不愧是我的女儿”——父母对于我们的爱并不是无条件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最近妹妹给姐姐打电话总是无人回应,又或是常常隔了很久才回复几个字甚至是只有一个表情符号,完全符合「朋友圈失联人口」的症状,只是不知道这一次是失恋还是失业对姐姐来说,失恋是件无足挂齿的小事,而失业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丝毫不亚于失心疯——而妹妹对此显然一无所知,当然,也包括朋友圈里其他一切直系亲属在内——“报喜不报忧”是一种不用任何人通过任何方式去传授或习得的「下意识」行为,仿佛生来就刻在了骨子里,并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本能反应」同理的话,请参照另一文化现象:「别人家的孩子」——是即使同父同母的妹妹和姐姐,同为一家人也摆脱不了的“惩罚”“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姐姐到现在还记得学生时代流传甚广的那句「宣传语」姐姐从小只知道学习,所以成绩优异,自然而然被当作「榜样」;只有一岁之差的妹妹稍稍落后,常常备受言语「打击」。忘不了有一年期末,那是妹妹第一次带回家一张第一名的奖状,肯定是自己努力换来的结果,爸妈当然也很高兴,只是惊喜之余脱口而出:不会吧,是不是学校搞错了,你们班不是有一个和你同名的同学吗姐姐早已经不记得妹妹当时的反应如何,只不过从那以后妹妹的成绩一落千丈,再也没有带回家过任何的奖状,最后直接以普通高中肄业彻底告别了学习生涯——姐姐依旧坚持着,历经两次高考,大学顺利毕业,然后步入社会工作,辞职后备考教资,再次离家就业,再到现在失业已有月余,一个人在出租屋里躺平“如果我是DJ,你会爱我吗??”——没有勇气实话实说,没有理由再回老家,更没有底气说出那句话,所以,姐姐决定再次保持沉默,继续寻找新的机会,履行自己「过得很好」的承诺“刚没看到消息,嗯,该出门上班了,下次再聊吧”
04{只做个外人,没什么不好的}所谓的一家人并不是单单指住在同一房子里的所有人,所谓的亲疏远近也不能仅仅以血缘及亲戚关系的厚薄浓淡来作判断,而世界上所有人之间存在的所有关系当中,当属「独身事外」最难求自从工作以后,姐姐就很少主动打电话回家,尤其是这一次离家去广州以后,常常处于失联的状态;妹妹倒是时不时主动和姐姐视频通话,只是为数不多的共同话题里都是对爸妈的「吐槽」在一个并不算大的村子里,似乎每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都十分看重「外人」的评价,包括但不限于人品,地位,钱财,子女等等,并统称为「面子」,尤其是爸妈那一辈人,简直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爸妈今天出去逛了一天,妈妈想吃烤地瓜,爸爸到底还是没有买”
和叔叔伯伯婶婶姑姑哪怕是邻居一起出去吃饭,爸爸从没让别人买过一次单
“今天和爸妈一起去赶大集了,午饭都没吃,又是紧赶慢赶到家做饭吃了”
每逢大会家里要来人,爸妈都会提前一天组织家里大扫除,里里外外忙着收拾,就连垃圾桶的外盖都会仔细擦干净
“爸爸从来都不开口拒绝,又答应了谁家先装修完再说,然后工钱可以晚一点付”
眼看着就要开学,妈妈只好带着姐姐一家一家上门去索要别人许久都未付清的爸爸的装修费用
“今天雪下得特别大,从县城开车回家坐在后座都快冻僵了,快到家门口的时候爸爸才打开了车里的空调”
姐姐等着坐车去车站出发回学校,爸爸开着车送邻居去亲戚家忘了看时间天黑才到家
“每次放假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爸爸带着妹妹和弟弟买了烤鸡烤鸭去偏心的奶奶家,只有姐姐被骂也不肯去”
姐姐不过二十七八,爸妈眼看着街坊四邻都上门说亲,可以说是来者不拒不管不问电话直给只求一个结果
截图存于年7月7日星期日......
有时候,真的不如当个「外人」“我特别老想逃离这种家庭的感觉,它提供温暖,但这种温暖代价非常大。”--作家许知远在「向往的生活」节目中如此坦言道也许只是想要独立于家庭之外,逃避成长,逃避责任,逃避角色的分配,逃避世俗的定义,逃避自我的牺牲,也逃避家庭随之附带的所有温暖和不幸:“我有个愿望,陪伴人来人往不如全世界流浪”05{那就这样吧}曾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来描述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对称的情感需求现状:父母在等我们的道谢,而我们在等父母的道歉“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
你看,恼人的六月只不过是个开始,每个人都各自在等待专属于自己的某个时刻妹妹再一次打来电话问姐姐什么时候回家,十一假期会回去吗——却不明白姐姐的欲言又止和答非所问,其实就是一种回答“再爱都要sayonara”苏提拉米我在这里等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