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你有没有数过,一天会跟孩子说多少次“不行”、“不可以”?前几天我刻意数了一下,这个数字吓自己一跳:13次。而且这13次,大部分都是下意识地拒绝。“妈妈,我可以画身上吗”“不可以”“我想出去玩”“太晚了,不可以”……这几天我一直在反思,回想起儿子每次被拒绝后有时失落、有时暴躁的情景,顿觉愧疚不已。如果当时试着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这些“拒绝”至少能减少一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而这种“习惯性拒绝”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积重难返。教育家们常说,学会换位思考,育儿就成功了一大半。可真正做到的父母,太少了。多少父母在对孩子说“不”?前天在餐厅吃饭,隔壁桌是一家三口,一对夫妻带着一个大约2岁的孩子。孩子玩一会、吃一会,不时还有饭洒出来。妈妈看不下去,饭也不吃了,开始给孩子喂饭。看得出来,孩子很抗拒,好几次试图抢勺子自己吃,都被妈妈用手挡了回去。作为妈妈,我很理解她,怕孩子吃不好、营养不良……可是,2岁的孩子,正是锻炼自主吃饭能力的时候。由此想到之前新闻里那个3岁小孩,上幼儿园之后吃鸡蛋,不剥皮就往嘴里塞,也就不足为奇了。盲目地拒绝,会让孩子失去锻炼自主能力的机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不止如此,还有很多父母总是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去否定孩子的尝试。你的每一次拒绝,都在扼杀孩子的更多可能性。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儿子整天想着要当漫画家。“我和老公画个圆都费劲,儿子肯定也不是这块料”。在她的观念里,搞艺术要有天分,而且这种「不务正业」肯定会耽误学习。她劝过好多次,但孩子根本听不进去,经常偷着画。一天半夜,发现孩子又在画漫画,她气得不行,冲上前把画本撕碎扔进垃圾桶。她说,当时孩子愤恨的眼神,让她心有余悸。她想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但很快又觉得“孩子长大以后就会懂”。可她或许不会明白,此刻剥夺孩子画漫画的权利,不只会让他失去一种可能性,还抢走了孩子的快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前几天,后台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她说天都要塌了。起因是她给孩子收拾书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信封,封面画着一个大大的红心。她以为是“感谢信”,却没想到打开信封,上面赫然写着“我爱你”。她拿着信封问儿子,儿子说这是同学写给他的情书,那个女生特别可爱、学习也好。她觉得儿子“学坏了”,赶紧警告:不准再想这些事,更不可以早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十来岁的孩子喜欢一个人本是很正常的事,家长却只想阻止。打压孩子正常的情感需要,会让孩子认为“喜欢”是不好的行为,也就错过了把“成长困惑”转化为“成长契机”的机会。作为家长,我当然理解父母的担心,但是在粗暴地阻止之前,是不是可以试着理解孩子,然后引导他们,把喜欢变成动力?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人生经验比孩子更丰富,能让孩子少走弯路。不管是拒绝孩子练习吃饭、还是认为画漫画不务正业、早恋会学坏……其实都是父母在用自己的固有经验拒绝孩子的尝试。回想一下,你可曾蹲下来,去关心孩子真的需要什么吗?教育最忌讳的就是用经验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盲目拒绝孩子的要求,忽视孩子内心真正需要什么。这种爱,本身就是伤害。一味地拒绝,正在伤害你的孩子孩子希望被父母肯定,这也是他们不断向外探索安全感的来源。那么,一个长期被拒绝的孩子是什么样子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孩子是个“模型控”,他收藏了很多模型。虽然不贵,但孩子视若珍宝。父亲嫌模型占地方,让孩子不要再收藏了。孩子顶几句嘴,父亲一怒之下,把模型全部扔在了地上。看着一地碎片,孩子边哭着边捡起来,看得人特别心疼。孩子和父亲的隔阂,也就从这一刻埋下了种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孩子都很少主动和爸爸说话。父亲没想到,自己的一个举动会对孩子造成这么深的伤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很多父母说,孩子越大越不和自己亲近。其实,何尝不是我们一次次的拒绝,亲手把孩子的心关上。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通过积极正面行为无法获得归属感的孩子,才会选择采取消极负面的行为。”而且,孩子的好奇心,不会因为父母的拒绝而消失,反而可能以更激烈的方式涌现。前几天闺蜜入手了几件化妆品,当作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女儿在她化妆的时候总是跃跃欲试,闺蜜每次都毫不留情地拒绝,女儿不服气地问为什么,闺蜜说:不行就是不行,小孩子哪有用这些的。结果,当晚下班回家,眼前的一幕差点把她气晕。女儿“毫不客气”地挖了一大坨面霜往脸上抹,梳妆台上一片狼藉,心爱的化妆品几乎“全军覆没”,她最爱的贵妇精华甚至少了半瓶。她愤怒又心疼,大声质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一脸无辜,说,自己看妈妈总是在脸上涂涂画画,很漂亮,她也想变得像妈妈一样漂亮。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你永远想象不到,孩子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做出什么事。一味地“堵”解决不了本质问题,只会适得其反。这个年代的孩子,还有一个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沉迷手机。怎么才能让孩子少玩手机呢?不给孩子买手机;看见孩子玩就严厉呵斥;禁止孩子玩一切游戏;……结果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越禁止,越上瘾,根本管不住。大人总不能24小时监控到他。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古人说,堵不如疏,用在教育上也是一样的道理。一味地禁止是行不通的,我们要做的是,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回到玩手机这件事上来。既然这一代孩子从小就是网络的「原住民」,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而非变成手机的奴隶?我们来看看这位爸爸的做法:他的儿子曾经沉迷手游特别严重,一天至少要玩2个小时。他也制止过,但是孩子叛逆心很重,反抗很激烈。于是他换了个思路:“既然打不过,那就加入”,跟他一起玩,或许能了解他为什么这么痴迷。他主动和孩子一起交流通关攻略,还一起约定时间互相配合打怪升级……父子关系逐渐融洽,孩子竟然主动减少了游戏时间。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他有了新的思考:玩是孩子的天性,要想办法引导,不能硬堵。只有父母卸下高高在上的权威,走进孩子内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中学生周捷凯曾经也是个小“游戏迷”,家人对此达成一致“既然孩子那么喜欢玩游戏,不如往正确的道路上引”。父母主动邀请周捷凯,共同参与制定玩手机的规则: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玩,家长就不干预。家人的尊重和理解让周捷凯欣然遵守。拥有编程经验的外公趁机引导他:不要只成为游戏者,更要了解游戏本身。他主动和周捷凯聊游戏,从玩法聊到背后的编程逻辑。就这样,在外公的影响下,周捷凯开始接触并学习编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他是个小小的宇宙迷,宇宙是什么样的,宇宙碎片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经常在他脑海里打转儿。他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用编程设计一款小游戏,承载自己对宇宙的畅想。就这样,在家人的支持下,他设计出一款名为「土星登陆」的小游戏,通过收集陨石碎片,清理太空垃圾来实现通关。周捷凯设计的「土星登陆」小游戏还因此参加了“第五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上海选拔赛”,并崭露头角。周捷凯设计的「土星登陆」小游戏所以说,与其盲目阻止孩子玩手机、玩游戏,不如利用孩子的兴趣让手机更好为孩子服务。现在的孩子,从出生起就已经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不久前,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福利会少年宫、腾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