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灯泡,慈禧喊出两个字,至今仍有

大清灭亡的时候,正是中西两种文明融合的开端,虽然中华在西方的侵略下,进入了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东西方文化、科技和技术领域的交往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那个时候,很多的西方科技,都开始向东方发展,就像是电灯一样。

慈禧太后的晚期,北京已经开始采用和普及发电机和电灯,慈禧太后在看到这个灯泡的时候,惊呼出声,直到现在,依然有人用这个词来表示自己的快乐,那么,慈禧太后到底叫了些啥?

慈禧其实是一个时尚的弄潮儿

在人们的观念里,清帝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臣民刻板的教条,言听计从,无所作为。只讲文字,那是愚蠢的。大家要么是阿Q,要么是孔乙己,要么就是祥林嫂。但事实上,这仅仅是一种对文学的描述,现实中的现实也许出乎意料。

慈禧是清朝末代的真正掌控者,她的性格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就是一个经常杀戮、拒绝新鲜事物、整天玩阴谋诡计、愚昧无知的女人。而真正的慈禧,则是一个时髦的女人,只要是新鲜的东西,她都会第一时间去感受。

就像摄影一样。自从年被引进中国以后,大量的贵族贵族就开始流行这种摄影方式,纷纷拿出自己的摄影作品,互相赠送,认为是一种时髦。而据史料记录,慈禧年就为自己拍摄了一张照片,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慈禧娘娘的相片还有数十幅,其中有慈禧娘娘,或端庄,或端庄,或化妆,或COS。从中我们完全看不到慈禧刻薄寡思的妇人形象,反倒是一位雍容华贵,养尊处优的淑女,丝毫没有慈禧娘娘的杀意,十分亲切。

慈禧很快就适应了一些新的东西。那时,慈禧特地让裕德龄这个充满“西学”的人陪着她,向她讲述一些新鲜的西方事物,如高跟鞋,钢琴,照相机,电影放映机,地球仪等等。慈禧在老年时也喜欢这种西洋玩意儿,经常以之为乐。

慈禧甚至还让德龄公主在宫中安排了宫中的宫中歌舞,自己则在一旁欣赏着那些小太监和宫娥翩翩起舞。观看歌舞表演,是慈禧在老年时期最主要的消遣活动。

慈禧第一次见电灯泡发光时的尴尬

年,洋人赠送慈禧一辆汽车,一台发电机,一座北京首座电灯,一座慈禧的卧室,一盏电灯被点着,慈禧做了一件令全场哄堂大笑的事情,慈禧不但没有恼怒,还很开心。

慈禧连忙用北京话说了一个“茄子”,然后坐直了身体。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慈禧看见电灯一闪,还以为是拍照,便条件反射地摆好了姿势,喊出德龄王妃在拍照时要微笑的样子,说“cheese”。

汉语讲话说得很短,叫“茄子”。如果是在平日里,慈禧陛下肯定会勃然大怒,但这一次,她不但没有发火,反而很是乖巧的继续问道:“这颗番茄会永远发亮,直到现在,都有人说它是“茄子”。

哪怕是现在,有些时髦的年轻人,遇到了新的东西,也会觉得好笑。我们没有必要拿这个去取笑慈禧。慈禧和皇后娘娘也不一样,她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和她的孙子孙女一起,享受着自己的乐趣。

慈禧对电灯的推广是有功的

慈禧自从有了电灯的经验,就爱上了电灯,年,宫中的线路和线路被架设,次年,电灯普及。慈禧在颐和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德国的商人们,在慈禧不在家的时候,就收买了李莲英,在颐和园安装了一盏电灯。不久之后,当慈禧回到花圃的那一刻,大量的灯光就亮了起来。

慈禧也很满意,李莲英则说:“这种电灯干净、方便、明亮、卫生,而且不怕漏水,有了这盏灯,就能给太后增加寿命。”李莲英的话让慈禧大喜过望,没有什么能让一个老头子活得更好的了。

所以,他们一改过去的拘谨,担心老外会毁了他们的传统观念,允许他们在中国可以光明正大地宣传电。由此可见,慈禧陛下虽然很爱这种东西,但她一直在阻止外国人进入中国,并不是因为她不愿意使用新的技术,只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封建社会就是个傻子,不能让平民有过多的知识,也不会懂得多少。正因为如此,大清前期才有了“文字狱”。她很明白,慈禧是一个很冷静的人。

如果让这种东西,大量的涌入寻常百姓的家庭,就等于是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忠君爱国”,打破了“圣人之道”。孙文这种人,在西方呆了这么久,一回到中国,就想要改革,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这让慈禧很是头痛。

但裕德龄在你父亲和慈禧的陪伴下,跟你父亲住在一起后,慈禧就已经承认了,西方的东西要比大清更好,而且她也承认,西方的东西能让古代的制度发生变化,否则她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压下去了。

结语

慈禧虽然是封建王朝的君主,也有她愚蠢和落后的一面,但是她很聪明,很多东西一看到就知道它对整个世界意味着什么。虽然第一次见到小白脸是开了个“茄子”玩笑,但慈禧却是真的将自己当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妇人,以至于现在还有人叫她“茄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6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